恶意
恶意
《恶意》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故事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作者笔下的野野口修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从小就有怀才不遇的情绪。善良的日高邦彦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并帮他走上作家的道路。但野野口修却一直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爱的日高。野野口修在知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时,对自己的渺小心有不甘。没有实现作家梦,加上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这种复杂心理很快又将嫉妒转化为仇恨,这种恨意不断膨胀,引发了杀害日高的恶果。杀害日高,为了诋毁他而制造各种谎言,这就是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全部的人生。东野用了大篇幅来推理动机所在,在犯人对于犯罪动机的自述部分,却只用了寥寥数语轻轻带过,以此显示恶意已经充斥到了犯人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实际上,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这种心理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反正自己也被抓了,自己也病了,不如破釜沉舟。他的杀人动机并不是很多读者认为的那句“我看他不爽”,而真实动机更为复杂,说到底就是怀有“嫉妒之心”。野野口修与作家日高邦彦曾经是很好的朋友,都想做一个作家,但当日高邦彦取得文学上的成就时,野野口修就开始嫉妒了。这是常人都有的心理,但嫉妒的程度会因人而异。有的人仅仅止于嫉妒,心里默默难受一下就过去了,有的人嫉妒之心却会长久持续,野野口修就是这种人。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越来越大时,野野口修的嫉妒与恨意就愈加膨胀,最后做出了杀人并窃取日高邦彦成就的行为。日高不求回报的善和野野口修心胸狭隘的恶无形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展现出人性善恶的因果关系。人固然有善恶的分别,但如果要让人直面犯罪嫌疑人这种“恶”,令读者震惊。《恶意》将这种恶通过文学的形式放大,并展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我们不能决定别人的意志和行为,但永远可以选择坚守自己生命的底色,也永远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信什么,怎么活。
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很多,而我们仍然能确定的,就是做一个相对确定的自己。
文:外联部傅雨欣
图:百度
时温温温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正在加载中,请稍等...